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和奥运会成绩之间的关联有多大?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和西班牙几个体育大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略窥一斑。
美国的竞技体育过去一直采用“筹款型”管理模式,由非政府社团的美国奥委会单方面投入和管理,政府不给予任何的经济支持。但是在慕尼黑奥运会上美国总分落后前苏联,蒙特利尔奥运会又落后于前民主德国,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总统亲自提出要求财政给予拨款赞助。在获得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办权之后,美国政府颁布了新体育法,决定资助美国奥委会3600万美元,加强运动员的培养,从而打破了政府不对体育拨款的惯例。此后,政府对体育的投资在国家预算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为准备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奥委会经费投入从1993年至1996年达到3.9亿美元,并制定了“金牌行动计划”。1992年奥运会独联体获45枚金牌、美国获37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美国获44枚金牌,俄罗斯获26枚金牌,美国终于以较大优势重获奥运会排名第一。
韩国政府原本没有体育部,在取得198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设立了体育部,加大政府投入,每年由财政拨出充足的体育经费,连续几年投入达150亿韩元(约合2000多万美元)。与此同时,推出优惠的集资政策,大力兴建体育设施,强化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对运动员实行高额奖金和终身津贴制度。经过一系列措施,韩国的竞技体育水平突飞猛进,金牌数从1984年奥运会的6枚增加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12枚,名次由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
澳大利亚在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后,就制订了一个6年发展规划,联邦政府每年投入1亿澳元用于体育事业发展,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推出“奥林匹克运动员计划”,由国家奥委会和澳大利亚体委出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选送优秀运动员到体育强国去训练、培养,高薪聘请世界最优秀的教练员到国内执教,并通过举办各类单项高水平国际比赛,快速推动本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自1996年至2000年经费投入达1.35亿美元,仅1998—1999年度就有2630万美元,实为历史空前。从而使澳大利亚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数由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9枚,增加到悉尼奥运会的16枚,名次由1996年排位第七到2000年第四。
除了综合国力的支撑,国家的重视程度也是决定奥运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奥林匹克的精神虽然是更高、更快、更强,但是这项国际体育盛会,最高的目标还是追求共同参与,促进各国体育运动的开展。
雅典奥运会赛前被看好的德国和俄罗斯赛程过半后仅仅在第8、9位上徘徊。各国在奖牌榜上此消彼涨,也说明奥运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平时加大训练投入,这次奥运会开赛之前,很多国家也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备战。
美国在继续实施“金牌行动计划”、“运动员奖学金计划”、“运动员就业计划”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经费投入,向重点项目投入了1.6亿美元,同时还成立了专家小组,专门研究美国重点项目的对手,为奥运选手提供咨询服务。据透露,美国为备战雅典奥运会可能要花费10亿美元,这是其他代表团望尘莫及的。
俄罗斯提出要在雅典奥运会上与美国一争高下,实现金牌数第一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俄罗斯体委和奥委会不仅调兵遣将,还在物质上加大投入,改善训练基地和国家队的训练条件,提高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的待遇,奥运会获奖运动员的奖励标准。
上届奥运会排名第5的德国提出了争取在雅典奥运会上列奖牌榜第3位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并配合莱比锡申办2012年奥运会,德国政府在继续实施“体育资助计划”的基础上,加大了经费投入,并将田径、游泳、赛艇、皮划艇、击剑、射击、摔跤、乒乓球列为重点项目,在科研经费方面重点保障。德国体育基金会还不惜动用储备金,增拨100万欧元,资助德国运动员更好地备战雅典奥运会。
此外,与中国同处第2集团的法国也在2002年5月对原政府体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将原“国家青年与体育部”正式更名为“国家体育部”,11月法国议会上院正式投票通过国家体育部2003年的经费预算,总额为6.28亿欧元。
看到各个体育强国对雅典奥运会的庞大投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赛场上的火药味儿分外浓烈。特别是对于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来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胜利,渴望高水平运动员的出现。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出像杜丽、刘翔、姚明这样能和世界顶尖高手分庭抗礼的优秀选手?是不是花的钱越多,我们就能拿到更多的奥运金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