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威
8月的巴黎不像是巴黎。这个时候,许多巴黎人都去度假了,古老的街巷呈现出反常的冷清。担心了整个夏天的酷暑终于没有降临,而打在身上的已经是秋天的凉意了。如果说,这个时候的巴黎还有一个地方保持着高温的话,那就是位于巴黎南郊的《队报》大楼了:这里的温度不是巴黎的温度,而是奥运会的雅典热度。
在香榭丽舍大道边上笔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车位,但如果不在上午10点钟之前赶到《队报》的话,那绝对是没有停车位的。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队报》编辑记者的上班时间是11点,而这段时间这么早就上班,当然也是奥运会效应了。60多人的庞大采访阵容并没有影响《队报》本部办公楼空前的出勤率。的确,对于一份体育报纸来说,还有什么比奥运会更重要的呢?!
队报策划的超前性是有名的。从今年5月开始推出的三个系列的专题实际上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安排了。他们本来想做得更多,但是冠军杯、欧洲杯和环法这三项大赛的挤压让他们颇为苦恼。
当然,8月份完全属于奥运会。为此,队报的编前会甚至特意延迟到了下午3点举行,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充分的资料。
《队报》的侧重点是新闻性,他们的稿件要到晚上9点到11点才能从前方发回来,虽然笔者已经能够自由进入队报报系的稿件库,但遗憾的是,由于时差的问题,一些较晚的队报专访我们还很难与他们同步。和母报相比,队报杂志做得更有纵深性,选题的角度也更独特,比如本期我们同期推出的“罗格的一天”和“年轻:永恒的话题”。前一篇虽然属于花边的性质,但却很能反映出媒体的份量来。作为一份国际重量级体育报纸,《队报》几乎在所有的体育组织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布拉特肯在国际足联执委会召开前把决定透露给他们;环法英雄阿姆斯特朗想要发表观点的时候,必定选择队报;罗格、齐达内和亨利都把队报当作媒体里面的家人……
虽然笔者这次没去雅典,但穿梭在队报编辑部里,仍然体会得到那种属于奥运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和队报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奥运会。从雅典开始,一起展望2008年,届时,时差这个让本报记者、编辑最挠头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我们将携手推出最全面和权威的报道。留守在巴黎的奥运编辑部副主编埃尔维谦虚地对记者说,到时还要指望你们的帮助。但随后他又得意地说,巴黎是最有希望获得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城市之一,言外之意,那时还要靠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