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雅典奥运会的市场开发也因此别具特色。雅典人从一开始就喊出了要尽量减少奥运会商业气息的口号以弘扬奥林匹克理想。
但这并不意味着雅典人宁愿赔本赚吆喝。相反,他们在本届奥运会的市场开发上成
绩斐然,早在两年前他们就已达到了赞助集资目标,现在他们的赞助收入已多达3·05亿欧元,超过了预计目标的50%。
雅典奥组委和商家“双赢”
雅典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一位女发言人26日对记者说,他们能取得这些商业成功就在于制定了正确的集资策略:即限制赞助商数目,从而增加赞助的含金量,提高赞助费。这次雅典奥运会在银行和啤酒领域的赞助金额都达到了历届奥运会之最,其中希腊ALPHA银行一家就慷慨赞助了7400万欧元。
在限制赞助商的同时也兑现了雅典奥组委淡化商业性的承诺。对照近两届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的赞助商多达200家,悉尼奥运会的赞助商也有100家,雅典奥运会最后的赞助商只有23家。
“通过限制赞助商数目,自然增强了商家的赞助效果,雅典奥组委也将奥运会的商业化程度减少了60%,这实际上达到了一种双赢效果。”这位女发言人对记者说。
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比,希腊的经济实力并不强,能取得这样的市场开发成绩实属不易。这位女发言人对记者说,起初他们将集资目标定在2亿欧元时,很多人认为很难达到;他们最初承诺赞助商家(包括三种级别)不超过40家时,也有很多人认为不现实。但奥组委在集资过程中对希腊商家采取了成功的宣传策略,即告诉他们赞助奥运会不只是赞助一次为期16天、有28个项目的奥运会,而实际上是一种长远投资,更多的收益会在奥运会之后显现出来。
雅典奥组委的市场开发策略已经赢得了有奥运会“商业之父”之称的彼特·尤伯罗斯的充分肯定。这位现任美国奥委会主席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亚特兰大奥运会在商业化方面“稍微过火”,但此后的奥运会都吸取了教训,“现在雅典奥运会在把握商业化的度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雅典奥组委与国际奥委会“分羹”
雅典奥组委如果只靠3·05亿欧元赞助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从国际奥委会的电视转播权销售和全球赞助商计划(即TOP计划)的收入中获得很大比例的分成。
准确地说,奥运会是由国际奥委会主办,由东道主城市承办。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销售由国际奥委会负责,在雅典奥运会前转播权销售收入的60%分给举办城市奥组委,现在已降低到49%,但是举办城市实际获得的电视转播分成依然不少,因为这只诱人的“大蛋糕”越做越大,已从1996年前的12·51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22·36亿美元。雅典奥运会的转播收入为7·236亿美元,与悉尼奥运会的7·98亿美元相比,减少得并不多。
奥运会赞助商分两级,一是上述雅典奥组委自己征集的国家赞助商,另一是国际奥委会的全球赞助商(即TOP赞助商)。TOP赞助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排他性,举办城市只能在其产品类别外寻找国家赞助商。但由于TOP商家被限制在10到12家,因此各举办城市依然有很大空间去寻找自己的赞助商。
TOP计划分四年一个周期,能成为TOP赞助商所需费用越来越高,2000-2004年该周期的TOP收入高达6·03亿美元,其中雅典奥组委能分得大约30%,冬奥会举办城市大约能得20%。
另外,奥运会的门票销售由雅典奥组委负责,国际奥委会只从中抽取很小比例的收入。此外,奥组委还可以进行特许经营,雅典在这方面的收入预计为5600万美元。
北京“钱”景光明
上述一连串的数字表明,奥运会已成为金光灿灿的聚宝盆。国际奥委会的经济政策向来着眼于长远,强调稳定性。现在他们无论是电视转播权销售还是全球赞助商的合同都已至少签到2008年,其中2004-2008年的第六期TOP计划提前四年多所有赞助商均已到位,充分显示了国际商家对北京奥运会的信心。
国际奥委会全球赞助商源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伯纳德·布里戈日前对记者说,奥运会是该企业发展的一个大舞台,他们目前最大的目标是要借助奥运会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
目前,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进展顺利,征集了国内外不少知名企业如大众汽车、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网通、国航等加入到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队伍当中,并在北京落实了10家特许经营商店,为市民提供北京奥运会纪念品。
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市场开发多次表示特别满意。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日前对记者说,北京将所有人对奥运会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这是奥组委市场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