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雅典8月27日体育专电随笔:四年后国家体育场有多少观众
记者肖春飞杨明王子江
采访雅典奥运会田径比赛,印象最深刻的是运动员起跑前一刻,全场寂静,看台上一片小红点,那是无数的相机在聚焦--然后,一片闪光灯。
中国田径运动员不太适应这种比赛氛围,一位短跑选手说:一睁眼,全是闪光灯。
尽管出征前他们也有针对性地参加了夜间的比赛,但是从起跑线上抬起头来,眼睛里看到的是夜间更加空荡荡的座位。
雅典奥运会已近尾声,世界的注意力马上就要投向北京。记者不禁有些担忧:四年后,国家体育场会有多少观众?
奥运会观众最多的是田径比赛,在能够容纳7万多名观众的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自20日田径全面开赛以来,夜夜爆满。他们买票入场,自然不会仅仅干巴巴地喊“加油、加油”,他们热情而专业,看到激动处,还会掀一阵人浪。
北京申奥成功后,较多的新闻是场馆建设、商务推广,很少听到过观众的吸引与培训。
试想一下,如果四年后北京奥运会上国家体育场空空荡荡或者坐的都是外国观众,那是何等难堪的事情!
这种可能性并非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的体育媒体几乎成了男子足球媒体,最多还有些篮球新闻--也集中在姚明身上,包括田径在内的大多数项目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媒体不关注,观众当然更不关注了。
记得有一年四川搞了个“女飞人挑战赛”,李雪梅对琼斯,创意挺不错,观众也挺多,不过大伙像看足球一样看田径,锣啊鼓啊什么的全上了,喧闹得差点盖过了发令枪。
在中国,除了足球,其它项目专业观众数量实在不多。2002年上海举办网球大师杯,观众或者在选手比赛时走动,或者忘记把手机从响铃调到振动。后来举办方只得弄了个“网球观战ABC”。
北京奥运会各项目观赛ABC的培训工作已迫在眉睫了--这不仅关乎北京奥运会的门票销售问题,更关乎奥运会给中国带来什么的问题:是更多的金牌,还是喜爱、参与体育--不仅仅是足球--的人越来越多?
在雅典,东道主观众为本国选手夺金而欣喜若狂,而他们的锻炼热情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记者村前面的树林里,永远都有人在跑步;在柔道、举重馆和田径场,比赛结束后,志愿者们还兴致勃勃地模仿运动员在背摔、挺举或者冲刺--竞技体育对寻常人的魅力,就在这里。
从雅典奥运会的角度来看,北京奥运会需要的不是奢华的场馆,而是热情而专业的观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