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墙上树
奥运会没有“爬树”或者“爬墙”比赛,真是可惜,否则,经常采访排球比赛的记者说不定能弄个奥运冠军。
这都是排球馆新闻发布厅“主席台”惹的祸,这台子不是一般的高,一个正常身高的男性站在前面,也只能勉强看到台子上坐的是谁。文字记者还好办,坐下来记录就行,但广播电视记者就痛苦了,因为发布厅的广播系统还有些问题,人们经常听不清中国主教练陈忠和那略显沙哑的福建口音。结果,大家只好拼命“爬”上台子,把话筒递到发言者面前,或是伸长胳膊去够那个也挂得高高的音箱。这份“爬墙上树”的辛苦,连被采访者也看不过去,陈忠和与现场翻译就经常帮助“爬墙”的记者安放话筒。蜂集蚁聚
凡去过羽毛球馆的人都能体会与“蜜蜂”和“蚂蚁”一样的“群居生活”。
羽毛球馆的混合采访区就是一条直道,按照运动员赛后出场行走的方向,依次是电视记者、广播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区域,谁都不能越雷池一步,属于同类媒体的记者只能挤在一起。即使哪天电视记者来多了,即使文字记者只有几个,那“蚂蚁”也绝对不能到“蜜蜂”的窝里去。
对于中国记者来说,更不幸的事情是:中国羽毛球队有个规矩,队员下场后先要到总教练李永波那里去“听总结”,而李永波又常常站在混合区的最末端。于是,中国队员就经常越过一大串的“蜜蜂”和“蚂蚁”,直接走到后面。这样一来,不但广播电视媒体“望洋兴叹”,即使是站在最后面的文字记者,也只能挤到最小的一块地方里了。
炮筒齐鸣
尼凯亚举重馆的混合区就像一个倒扣过来的“锅盖”,把所有的记者都“盖”在里面。“锅盖”最中间的人们,对外面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只能耳闻而无法眼见。
每一次,当等待冠军走进混合区时,大家都在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来了吗?来了吗?来了吗?”要是谁喊一嗓子“来了”,立刻就能看见大小“炮筒”齐齐伸出,“人声”也突然死寂……彭延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