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把奥运看得太重了。它的沉重令我们艰于呼吸。
奥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渗透到我们的阅读中,让生活和阅读一齐变得沉重。
目前,雅典奥运会的进程已经过半,我相信许多中国人跟我一样,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时候提心吊胆,像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飞上云霄,一会儿跌入谷底。这两天,我几乎到了这样一种程度:直播开始了,自己却躲进书房,不敢看比赛,只让家人隔一段时间把最新战况给通报一下。简直比找工作、谈恋爱还患得患失。
我们这一代人,把奥运看得太重了。贝小戎的文章里提到,有半数美国人压根不知道雅典奥运会在进行着。中国人呢?中国人里有多少人不知道的?我想,绝对数量也许不少,但比例肯定很低,因为举国上下都把奥运当成头等大事,报纸、电视都将黄金时段留给奥运报道,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想不知道奥运都难呢。
最近几天,我一边看奥运报道,一边对照中央电视台女主持人宁辛编著的《中国雅典奥运会金牌看点》一书。通过阅读,我当然得到了一些“放马后炮”的快感,但更多的,是感慨,是抱憾,甚至是愤懑。宁辛这本书是按奥运赛程分为16天编排的,她在赛前遍访各个项目的教练员,将他们的说法记录在案。现在来读这些访问,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几个月前,高健教练这样评价参加体操男子全能比赛的杨威:“从六个项目来看,他的鞍马比较中规中矩,另外吊环也比较平稳。他最高的项目是双杠,此外,他跳马也不错。单杠是杨威比赛当中风险最高的项目,因为单杠比赛是中国所有男选手当中比较弱的一个环节。”结果,杨威恰恰就是在单杠比赛中失手落马的。有什么好说的呢?
这让我想起人家谈企业文化时用到的一个比喻:绳子的强度就是它最弱的地方的强度。它的意思是说,一根绳子,别处再怎么结实也没有用,只要有一处不牢靠,整条绳子的性质也就被这个地方的性质所决定了。杨威的强度,难道不就是他在单杠比赛中的强度吗?
再来看看体重队的王国兴、陈文斌教练在出征前是怎么评价占旭刚的:“占旭刚连续十几年从来没有休整过,也有一些伤病,所以他去年有一段时间没有训练,他是去年的下半年开始恢复的。在去年的世界锦标赛上,占旭刚参加了这个级别的比赛,本来中国队在去年的世锦赛上,夺魁的希望是非常大的,但是由于占旭刚恢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比得不理想,抓举和挺举六次仅成功了一把。”
也许我是个体育外行,我的猜测完全是离谱的,但我还是想凭一个传媒人的常识来问一句:一个曾在近期重大比赛中抓举和挺举六次仅成功了一把的运动员,怎么能保证他不连失三把,最后黯然离开赛场?为什么我们的奥运队伍要把宝押在这样的运动员身上?我们是不是永远在指望奇迹发生,指望幸运女神的眷顾?
我在《中国雅典奥运会金牌看点》里看到罗雪娟那张比现在还稚嫩天真的脸旁,看到郭晶晶、吴敏霞在大赛中矫健动人的身姿,看到张宁在胜利时高高举起的手臂,我似乎看到火焰在升腾着,那是拼搏的火焰。可是,我看到的另一些面孔,读到的另一些话语,却使我痛苦难堪,泪花盈睫。我劝自己,劝自己把奥运成绩看得轻一些,但我做不到。其实,我并不想责备哪位运动员,我的愤懑来自赛场表现背后的东西。
但愿接下来的八天里,我翻动这些书页时,可以不必这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