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功红惊人一举。
信报讯(记者邓宏)昨晚,在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惊心动魄的比赛中,中国选手唐功红以30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世界纪录。唐功红的这块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历届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中夺得的第100块金牌。韩国选手张美兰和波兰选手罗贝尔夺得银牌和铜牌,成绩分别是302.5公斤和290公斤。
唐功红这块金牌来得相当不容易。在率先进行的抓举比赛中,由于在第一次和第三次试举中均失败,唐功红仅在第二次试举中举起了122.5公斤,而韩国选手张美兰和波兰选手罗贝尔的抓举成绩均为130公斤。
由于唐功红在挺举上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她本人和教练对夺取金牌仍然很有信心。但当唐功红在挺举第一次试举172.5公斤失败后,唐功红能否夺取金牌开始被打上问号。在唐功红第二次试举172.5公斤获得成功后,张美兰也在第三次举起了同样的重量,张美兰在成功之后已经准备庆祝了,因为唐功红的体重比张美兰重,唐功红在最后一次试举中必须要举起182.5公斤这个世界纪录的重量。
182.5公斤的确是个很难征服的重量,但是唐功红已经没有选择,她必须举起这个重量才能拿到金牌,不可思议的是,她真的成功了。唐功红用这样一块惊心动魄的金牌捍卫了中国女子举重的荣耀。
外国记者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唐功红夺得金牌之后,当时在新闻中心很多外国记者都对唐功红交口称赞,不少人还模仿唐功红的姿势,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赛后,记者看到后台上有很多希腊工作人员都过来向唐功红表示祝贺。本来172.5公斤,韩国选手成功举起之后,韩国人在后台非常兴奋,他们当时都认为金牌已经到手了。然而竞技比赛就是这样富有戏剧性,韩国人创造了奇迹,唐功红又创造了奇迹。在比赛中,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这也是奥运会的迷人之处。
特约记者史明
赛后反应
唐功红:非常高兴我成功了
赛后获得金牌的唐功红显得十分激动:“自己在前面的抓举比赛中发挥得不好,心里背上了一定的包袱。但是教练却告诉我无所谓,咱们在挺举上有优势,争取在挺举上把落后的重量补回来。接着我在挺举第一次试举中失败了,顿时有了一定的压力。在最后一举中我的教练跟我说最后一把了,要放下包袱去拼一下,就算失败也是银牌。非常高兴最后我成功了。”
启蒙教练:曾有过类似经历
唐功红的启蒙教练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也观看了比赛。他说:“1994年的时候,她也有过类似经历,最后一举拿到冠军。唐功红的家庭条件不好,爸妈的身体也很差。她这次能获得这枚金牌可以说是她自己辛勤努力的结果。天道酬勤,这枚金牌唐功红得之无愧。”
实习生侯诺
杨汉雄专栏
这块金牌拿得很惊险
看完唐功红最后一举,很激动,我们这块金牌拿得很惊险!
抓举要求的技术性比较强,由于肩部有伤病,抓举一直不是唐功红的强项。本次比赛,她在抓举中只举出了122.5公斤,排名第八。而包括韩国选手张美兰、波兰选手罗贝尔在内的三名选手成绩都为130公斤,领先唐功红7.5公斤。挺举比赛中,唐功红第一举没有成功,这可以看出她还是有些紧张。
因为举重比赛对心理要求比较高,所以比赛中一定要注意力集中,要想动作要领而不去想结果。最后一举唐功红发挥得相当不错。当然182.5公斤的成绩也并不是偶然的,她平时训练有185公斤的实力。
不过,看过这这么多天举重比赛,我们看到现在世界女子举重水平在上升,各个级别的竞争都很激烈,各国都很重视。本次奥运会泰国选手拿了两枚金牌,此外一些有举重传统的东欧国家,虽然女子举重起步较晚但她们发展很快。还有今天输给唐功红夺得银牌的韩国年轻选手张美兰,上次世锦赛时她只名列第五,今天要不是挺举第二把没有成功,我想她第三把的成绩不会只要172.5公斤。
女子举重确实“狼来了”,按照这种势头,今后中国女举将会面临更大威胁。
(作者为中国举重队前总教练)
总结
中国女举雅典之路不完美
上届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首次进入奥运会,奥运会前,中国女子举重队就放言要将所参加的四个项目的金牌全部拿回来。那时候,中国女子举重队是无可争议的“梦之队”,其他国家只在个别项目有能力和中国队抗衡。结果,中国女子举重队在上届奥运会果然轻松将四块金牌据为己有。
相比上一届奥运会,中国女子举重的雅典之路很不完美,体现的不只是3金1银的结果,过程也没有绝对的霸气。很显然,中国女子举重队对对手们的强大估计不足。
这一届,中国女子举重队似乎一开始就不顺利,在第一天进行的48公斤级的比赛中,李卓意外不敌土耳其人塔伊兰,拱手将金牌让给了对手。要知道,女举48公斤级金牌早已经被中国代表团划在了自己的账上,但就是这样一块被认为是最有把握的金牌却失手了。虽然陈艳青为中国女子举重队挽回了一点面子,夺得了58公斤级金牌,但并没有显示“梦之队”的霸气。好在刘春红在69公斤级的比赛中显示了非凡的实力,创造了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赢得极为轻松。唐功红在75公斤以上级中赢得也很悬,她在试举中两次失败,在第三次挺举中,被迫要了182.5公斤的世界纪录重量,好在她成功了。
信报记者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