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雅典8月19日体育专电(奥运走笔)由柔道想到武术进奥运
记者肖春飞应强
不参加奥运会,很难相信日本“国技”柔道,能够让西方人如此狂热。
在雅典郊外的莱奥西亚奥林匹克中心柔道赛场,每天都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在看台上狂呼、尖叫,他们基本上都是买票入场,而且比较专业,能看得出门道来。
事实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有18个代表团的旗手是柔道高手,从此不难看出柔道被广泛接受的程度。
男子柔道是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的,1992年,女柔也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一个带有浓厚东方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能够在40年时间里如此成功地推广、普及,确实是日本人的骄傲,值得中国体育界借鉴与思考——尤其是正在积极推动“武术进奥运”的中国武术界人士。
柔道受到欢迎,因为它很好地代表东亚文化中让人着迷的“道”,强调格斗中的智慧与技巧:比如借力打力、比如以弱胜强,一个选手成绩之好坏,与悟道之深浅是相结合的。
但柔道并不仅仅是依靠一个“道”字来吸引世人,它因为极强的对抗性而极具观赏性,五分钟的比赛中,无论是斗力还是斗智——比如如何“以变制变”,都相当精彩。
跟柔道相比,中国武术的观赏性就要打些折扣了,观赏性的问题,其实跟中国武术竞赛规则不科学、艺术包装理念滞后是相关的,一言以敝之:中国武术界自身改革太慢,例如,过分强调流派,又如,重表演而轻对抗。
继日本之后,韩国也抓住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之机,将国技跆拳道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中国武术界到目前为止,也已经为“武术进奥运”做了大量工作,在学习日本、韩国游说之艺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武术自身的改革。
柔道与跆拳道,都是在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两个源于中国武术的项目是如何完成自我完善的?值得中国武术界人士深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