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由于工作原因,与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运动员的启蒙教练以及家人接触得比较多。交流当中,我注意到,无论是家境殷实的吴美锦,还是出身寒门的陈艳青,无论温州的朱启南,还是广州的杨景辉,他们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到最终走上奥运会的领奖台,经历的是一条差不多相同的道路。
大约十七八年前,家境贫寒的陈艳青因为启蒙教练的独到眼光,开始了自己的举重生涯,父亲为了女儿的出路,根本没有顾虑过这个项目的单调、乏味和艰苦。稍晚时候,吴美锦也在学校运动会上走进了启蒙教练的视野。杨景辉个性顽皮,如果没有基层教练的发现,他可能只是个好动、活泼的学生。朱启南则更为幸运,偶然的机会走进体校,让他成了今天的“神射手”。
如果做一个调查,我相信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国运动员也走的同样一条道路。不难看出,业余体校和少年体校在我们的冠军培养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体校的教练不仅担当着选拔人材的重任,也对培养人材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年,把吴美锦选拔进队的教练,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没有让他摸过真正的杠铃,而是专心地夯实了他的基本功,这才使得本来力量一般的吴美锦成了个人技术最为扎实的举重运动员。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体校,没有这些在基层兢兢业业的教练们,我们的奥运工程会是什么样子。
然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
苏州体育局的鲍局长告诉我,目前全国各地的体校贫富不均,条件各异。经济发达一点的地区,地方政府的拨款相对充裕,教练们的收入也有保障,这让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都比较安心,而一些经济欠发达或者相对落后的地区,体校根本就是步履维艰。
表面看,部分体校工作陷入困境,对今天的奥运战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会知道,居安思危,在中国体育代表团高歌猛进的今天,如果我们忽视了未来工程,也许要不了多久,中国体育就将在国际体育舞台上面临尴尬境界。没有了这种相对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中国体育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些年,中国的群众体育确实有一定的进步,某些项目的职业化改革也正在进行之中。然而如果我们稍微冷静一点,就应该明白,由少体校、业余体校而专业运动队,进而进入国家队的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不能被动摇,否则,等待我们的将很可能是一场漫长的灾难。
或许有些激进的思维会坚决反对这样的“保守”论调。然而,我们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敢于舍弃奥运金牌战略,敢于在奥运会上不在意中国运动队的落寞和失败吗?
在目前中国体育一条腿强壮有力,一条腿发育不全的情况下,也许当今之计,就是给群众和职业体育相当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慢慢发展壮大,并且尽可能地保持现有竞技运动的人才培训、输送体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经历过于强烈的动荡,保持中国体育的平稳发展。
这是今天就必须解决的难题,今天给出的答案,将决定中国体育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