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雅典8月16日体育专电通讯:两瓶酸奶换来一枚奥运金牌
——记女子举重58公斤级奥运会冠军陈艳青
记者刘阳齐紫剑
女子举重58公斤级奥运会冠军陈艳青在赛后流着泪说:“我要感谢祖国给我机会让我赢得奥运会金牌!”
陈艳青16日在比赛中抵住了朝鲜选手李成姬的巨大压力,为开赛两天来没有金牌进帐的中国举重队带来第一块金牌。
25岁的陈艳青1979年出生在山青水秀的苏州西山,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果农。11岁那年,正上小学的她被当时刚刚成立的苏州市举重队看中,从此走上让她难以割舍的举重之路。
悉尼奥运会前后
1994年,陈艳青调入江苏省女子举重队,师从教练曹新明,此后连续两年获得女子58公斤级全国比赛冠军。突出的成绩使得师徒二人在1995年被国家队挑中,一路北上来到北京。此后的4年里,陈艳青经历了她人生的第一个辉煌时期:1997年世锦赛冠军、1998年亚运会冠军、1999年希腊世锦赛冠军,并且打破了当时的抓举和总成绩两项世界纪录。
曹新明说:“陈艳青天生就适合练举重,她柔韧性特别好,力量又大,技术一直比较固定,最可贵的是,她练举重14年来没有大的伤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陈艳青的成绩扶摇直上,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国内选拔赛上,她再次成为58公斤级的头号人选。由于国际举联规定一个队最多只能派出4名女选手分别参加4个级别的比赛,中国队出于战略战术的考虑,最终决定放弃58公斤级,陈艳青的奥运梦想破灭。
正如教练曹新明形容的那样,陈艳青是个有想法的女孩子,而一个21岁的女孩似乎一时承受不了这个打击。陈艳青如今回想当时的情形时说:“当时我真的伤透了心,看到平时再熟悉不过的杠铃我都会感到心痛。我失去了以往的激情,与其这样,还不如离开举重台。”
2001年,她向国家队提出退役上大学的要求,顺利进入苏州大学工商管理系。
大学生活加教练
知识的海洋在一点一点抚慰陈艳青心灵的创伤,她像任何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陈艳青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工商管理而没有选择体育专业,就是为了开始全新的生活。在班上,直到老师有一天无意说起,同学们才知道身边这个平时爱说爱笑的小姑娘是世界冠军。尽管学习底子薄,她始终刻苦努力,陈艳青有点羞涩地说:“我上学期的期末考试虽然成绩一般,可是全都通过了,这对我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当心灵的伤害慢慢愈合时,对举重难以割舍的感情又让她重新回到举重房。曹新明跟随陈艳青回到江苏后,继续留在省队任教练。在曹新明的劝说下,陈艳青每周利用没有课的下午时间和周末到队里充当曹新明的助手,带8个小队员。
多年的朝夕相处让曹教练把陈艳青当作女儿看,看到陈艳青大学生活节俭,舍不得给自己添营养,曹教练就把给自己女儿订的酸奶有时送给陈艳青一份,叮嘱她注意身体。
曹新明说陈艳青性格泼辣,脑子灵又勤快,很快就在小队员中确立了威信。陈艳青听到教练如此夸奖自己,马上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可没有曹导说得那么好,我只不过敢管敢骂罢了。”
两瓶酸奶的故事
2005年全国运动会将在江苏南京举行,作为东道主,江苏省希望多拿金牌。曹教练想来想去,觉得陈艳青依旧有实力重新回到举重台,因此劝说陈艳青出山。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陈艳青说什么也不同意。一天,曹教练请陈艳青吃早茶,最后一次提出让她复出,固执的陈艳青坚定地回绝了他。
下午,陈艳青在宿舍里复习功课,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还是曹教练,他手里还捧着两瓶酸奶。陈艳青感到一股热流涌上心头,她感动地说:“曹教练,我跟你练!”曹新明面无表情,把酸奶递给陈艳青后说:“那还不赶快换上举重服,现在就去练。”
陈艳青回忆说:“我当时以为自己伤了曹导的心,他也不会再像往常一样给我送酸奶了,没想到他还是来了。他是真正关心我,所以作为报答我也应该拣起杠铃。”
2001年11月,已经对举重有点回信的陈艳青重新握起了曾经伤了她心的杠铃。就这样,两瓶酸奶换回了一枚奥运会金牌,也让陈艳青终于实现了她4年前有关五环的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