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44岁的王义夫第六次站在奥运会射击赛场上的时候,在他的家乡辽阳,王义夫的老父老母也为儿子的比赛牵肠挂肚。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了王义夫父母位于辽阳市文圣区三道街的家中。王义夫的父亲已经84岁,曾经是一位军人,而母亲75岁,曾经是一位医生,退休后,老两口目前在辽阳安享晚年。比赛前,记者听两位老人讲述了王义夫成长的故事。
最初的一把枪:价值65元的鸟枪在三儿一女的王家,王义夫排行老三。打小王义夫就喜欢射击,最开始是玩弹弓,他经常把母亲从医院拿回的废弃青霉素小瓶子摆成一排,“一下就一个”。有一次小王义夫随父亲到辽阳武装部玩,看到墙上挂着一排枪,小王义夫就吵着要借来玩。“枪哪能随便玩的,不能借……”父亲非常严肃地说。但小王义夫死缠硬磨,最后,耐不住小儿子要求,父亲只好打了借条,给王义夫借了一把枪玩了一星期。“他睡觉的时候,都不会把枪放下。”谈到儿子爱枪,老人兴奋起来。后来把枪拿走的时候,小王义夫都哭鼻子了。看儿子如此爱枪,父亲花了65元钱给王义夫买了一把鸟枪,这成为王义夫射击生涯中的第一把枪。
最早的冠军:1978年全国锦标赛冠军自从有了枪,小王义夫就时常到太子河边的树林打鸟,后来不让打了,他就到乡下上山打些麻雀,或者瞄着柴火垛子。当时武装部长经常来王家,看到小王义夫对打枪有这么大的兴趣,就让他去靶场练习。当时王义夫正上小学,虽然靶场路途遥远,也没有自行车,但他天天跑着去靶场,然后再跑回家吃饭。两位老人现在说起儿子的那段经历还“心疼”不已,他们说,王义夫是扁平足,天天跑着去靶场,“很难啊”。
王义夫16岁时进了辽宁业余体校,训练仅一年左右就在1978年全国射击锦标赛上力挫群雄夺得全国冠军。谈到第一次夺冠,老人回忆说当时他们根本不相信,觉得儿子得个五六名就不错了。后来是体委的人告诉他们才信了。究其原因就是当时训练时间太短。两位老人认为,王义夫并不是什么射击天才,而是后天的辛苦造就的才能。“训练结束,别人都休息了,枪支也收了起来,他就举着砖头。”最大的优点:王义夫是个孝子当时小王义夫练枪,用铅弹,“很费啊”,用完了,父亲就得到处买,辽阳没有就得去沈阳,沈阳没有去大连。当时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家的生活费就那么几十元,而训练一个月的铅弹花费就得十多元,虽然有些供不起,但是两位老人省吃俭用最终培养了一位世界冠军。
“他是一个孝子,对我们特别孝顺。”有一次,父亲得病,胃部要做手术,王义夫从队上跑了回来,陪着父亲住了几天。事后才知道,他是偷偷跑回来的,根本就没有请假。现在王义夫只要出去比赛,打电话回家,一定要让两位老人都接电话,听到两位老人讲话的声音,没有生病,这才放心。这次去雅典之前,王义夫也特意向老人问候了平安。
采访结束时,距离王义夫开始比赛还有4个小时,两位老人非常乐观地表示:“身体好,精力充沛,就能取得好成绩,能发挥出来就好了。希望他能够拿到冠军,为国争光。”当记者问如果王义夫夺冠了,王家会搞什么欢庆仪式时,王义夫母亲回答得很实在,“我们现在还没考虑庆祝方式,等明天再说吧。如果他能打出好成绩的话,我们全家会欢聚一堂的……”(本报辽宁辽阳专电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