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奥运会组委会主席扎斯卡拉基11日面对全球媒体袒露心扉:雅典在奥运会期间要向世界展现的并不仅仅是它的古老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希腊的“现代发展成就”。扎斯卡拉基是希腊在奥运会上的“首席发言人”,在这场奥运会前为数不多的大型记者会上,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现代”,绝非兴之所至,姑妄言之。她说出了举办“成功奥运会”的关键。
论综合经济实力、全球竞争力排名,希腊显然不如上两届奥运会举办地所在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但论起历史和文化,在建国只有100多年和200多年的澳、美面前,希腊却是永远不能逾越的高峰。扎斯卡拉基为何要扬“短”胜于扬长?个中原因其实并不深奥:奥运会期间,以经济实力、现代管理理念以及为多数人接受的国际惯例为依托的举办工作,与来自全世界的参与者更为休戚相关,他们对此满意了,才会产生某种文化上的亲近感;如果举办者过于“沉湎”于自己的辉煌过去,其效果就可能是缘木求鱼。
中国伟大思想家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在无数领域和较长远的时间段里,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奥运会这短短的16天里,这话可能要反过来说。
评价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一共有三票,一票来自运动员,一票来自教练员和官员,一票来自世界媒体。这三类人员和医生、科学家、律师一样,首先而且必须关心的是能否完成好自己专业性的工作,异域文化、古老文化可以锦上添花,但毕竟与他们16天里最首要的所思所想隔了好几层。可以设想,如果交通设施和管理没有达标,运动员们经常要为能否准点抵达赛场而忧虑,班车外展示文化的鼓乐就可能有些刺耳;如果赛场内记者招待会、新闻信息服务有问题,任凭场内场外有多少文化展示,他们可能也会视而不见。
就文化本身而言,雅典的经验还昭示了重要的一点:“文化”并不意味着全都是“国粹”的。记者两天前等班车时遇到了一个有希腊血统的奥地利女孩艾芙琳妮·基泽,她担任班车中转向导。等车闲谈时她讲了自己希腊寻根的故事、对古典音乐的喜爱、冬季在奥地利--瑞士边境雪山滑雪的经历。希腊人口虽不多,但未必非得靠海外军团来增援奥运会的工作大军,而奥地利人基泽随意中所展示的是希、奥文化,是欧洲文化;在雅典,她和有类似背景的人展示的更是一种现代社会文化的包容性。对于来自世界各地、投入16天紧张工作的人来说,有时包容比“独特”来得更加实在和亲切。
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环境中充满了美国文化,它甚至可以毫不费力地、直白地从举办城市的影视、消费品中展现出来,但“美式文化”却并未给那届奥运会的最后评价带来多少贡献;悉尼奥运会展示了澳大利亚大陆的土著文化,但没有人会否认,只有和拨动所有人心弦的“绿色奥运”、无处不在的现代理念以及志愿者的灿烂微笑联系起来,土著文化才会在16天里真正熠熠发光。
三届奥运会告诉了同一个道理:世界与民族其实是这样互动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