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篮球、长跑不同,乒乓球是一项对器材和技术要求极高的运动竞技,历史上每一次乒乓球器材的发明突破,都带来了球技的大幅跨越。
规则年年变
国手适应强
连续两届奥运会,中国军团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而欧洲近几年在新人培养方面处于停滞状态,竞争的激烈程度降低也大大减少了比赛的悬念和可观赏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应该理解自悉尼奥运会之后国际乒联的一系列规则改制。
大球直径增加2毫米
2000年,这是一个例外,因为奥运会,大球的诞生推迟了一个月,10月1日开始,乒乓球步入了新的时代,使用了百年的直径38毫米的小球被直径40毫米的大球所代替。
据专家论证,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2毫米,旋转和速度分别降低了23%和13%,弹力也有所下降。球大了,观众们看得更清楚了,旋转和速度降低了,观众们也看得更明白了。而对于选手来讲却需要重新适应了,改球后,中国乒乓球队刮起了一阵换拍风。
当时几乎国家队所有的队员都在频繁地试用着各种不同硬度的底板、不同性能的胶皮海绵。刘国梁用了一块颗粒比原来大,粒子又比原来略稀一点的胶皮;王励勤根据自己力量型的打法选择了新型的“狂飙一号”胶皮;王楠则把底板换了好几块,试了再试,最后选用了一块比较硬的底板才觉得称心如意。
国家队有关教练认为,从大球的特征出发改用相应的球拍是必须要做的第一步,但更重要的还是选手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训练,制定出一套更适合自身条件的大球技战术打法。
每局11分增加偶然性
2001年9月1日,国际乒联决定改用11分制。11分制以后我国男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这和我国球员的技术特点有相当的关系。中国球员大多采取以控制为主的战术,除非关键时刻,很少搏杀,而中国球员超群的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技术能力也使得他们在21分制每轮发5球的比赛中屡屡能控制对手,使得对手无计可施。但11分制因为从一开始就需要球员投入白热化的战斗中,并且每轮只发两球,这使得水平稍逊一筹的国外选手大量采取了搏杀战术。所幸中国队已经认识到了11分制的规律,从第47届世乒赛团体赛可以看出中国队终于适应了11分制的改革,中国队这条巨轮又开始扬帆远航了。
发球不许挡无密可藏
2002年9月1日,国际乒联要求球员“在发球时击球点与两侧网柱连线所形成的虚拟三角形之内和一定的高度上方不能有任何遮挡物”。国际上公认的有遮挡发球最好的球员是老瓦和国梁,但是老瓦现在日薄西山,国梁已经退役。中国其他选手中也就是马琳的发球还比较有特点,但无遮挡发球对他影响并不大,至于其他从有遮挡发球走过来的球员,不提也罢。而中国队目前的两名小虎将陈杞和郝帅,发球也很有特点,未来前途无量。从这点来说,无遮挡发球真正损害的也就是老瓦和国梁,损失一个老瓦是欧洲乒坛的极大不幸,而损失一个国梁,对于人才济济的中国来说,却造就了一个超强的世界冠军队主教练。
三大雷厉风行的器材和技术上的关键变革搅得乒坛沸沸扬扬,却依旧没有止住中国军团前进的脚步。在消停了一年之后,今年3月的多哈会议上,国际乒联又想出了新招。
开始对奥运参赛名额进行限制,竟然一时间也使中国在男单三号的问题上大费周折。其实,中国的球迷应该对队员有信心,名额的限制只是将中国队3名选手参加奥运会的可能性从99.99999%降到了99.9999%而已。因为除非爆冷门,参加预赛的那位先生几乎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开始学着主动出击,拿出“提出议案”这个武器来保护自己。自从“无遮挡发球”的规则实施以后,有一些规则难以操作,比方说“运动员抛球时要高于台面,要垂直向上抛出,抛出的球要高于16厘米,不得遮挡对方的视线”,其中的“垂直”和“16厘米”都难以确定。中国乒协针对这一缺陷提出了发球要高过头顶的提案,高抛球是中国人发明的,有着丰富的经验,虽然这一提案最后没能在多哈得到通过,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我们要学着主动出击。
打小练绝活王皓憋足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乒乓器材创新发展的今天,谁掌握了新武器,谁就能打出好球。而乒乓球的技术打法,更是日新月异,从简单推挡、直接扣杀,进步到拉弧圈,再到削中反攻,还有欧洲人以默察为主制造的上旋,以及今天王皓运用娴熟的直拍横打等等,无不时时刻刻在创新。谁能练就一身新的绝技,谁就能在比赛中占得先机。
作为中国传统的直拍选手,王皓将直拍横打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刘国梁的直拍横打只是反手推挡的补充,马琳运用得更加自如;而王皓则用横打完全取代推挡。本届奥运会上,作为中国新一代直拍选手的代表人物,王皓将成为中国军团的制敌利器。